冷遹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探究
冷遹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探究
常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市委会主委、市科技局局长 陈华
民建常德市民营二支部副主委、市发改委规划科科长 汪波
[摘 要]上世纪30年代国内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以冷遹先生为代表的“黄墟农村改进事业试验区”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回顾和总结先贤的乡村建设思想,梳理、总结和传承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推进和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农村改进事业试验;乡村发展模式;乡村振兴。
冷遹先生是抗战胜利后参与创建民主建国会的重要成员,是乡村实践发展的重要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推进“黄墟农村改进事业试验区”,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模范。
一、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建设的支柱
1921年,正值民族纺织业兴起之际,也是日本廉价商品严重冲击、国内蚕丝业危亡之时。为了振兴蚕丝业,他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开创新的路子。
1.规模化是降成本、扩影响的前提。在走遍江浙产丝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冷遹提出“利用海盐土地种植棉花、丘陵荒山发展桑蚕业,不断改良品种和技术”的想法,以提高产量、节约成本。随后创办“益民农场”,不久又扩建“益民二场”“均益蚕种”“三益蚕种场”3个分场。几年后,养蚕业和制种业迅速发展,引起当局重视,成立了“全国蚕丝改进会”。
现实价值思考:小农经济时代通过拓土开荒、流转土地,可以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名片”效应,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易于获取政府支持。目前,洞庭湖平原发展规模农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但土地流转率仍然不高,既需要在推进规模化的同时,也要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
2.公司化是提效率、拓市场的法宝。种场形成规模以后,为提高赢利能力和经营水平,冷遹先生组建福华丝绸公司,恢复嘉兴丝织厂,开展一系列国际贸易活动。1945年又将4个蚕种场合并为股份制公司性质的“四益农产育种场”,取得快速发展,共垦荒3000余亩地,可制改良蚕种12万张。
现实价值思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组织起来”,只有从小农生产向高度组织化(公司化)转变,才能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效对接。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湖南锦绣千村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由最初的10名成员发展到企业成员26家,农民成员6665户,服务面积40多万亩,2021年实现年产值1.93亿元。
3.试点化是求突破、示范快的秘诀。1928年,冷遹在镇江进行农村改进试验,开荒地,办农场,养桑蚕,建水坝,修公路,推良种,办教育,办医院,成为当时全国“乡村建设运动”华东地区的代表。特别是“特约麦田”、秋蚕品评会、蚕茧运销合作、观摩学习提高种植技术等方法,开创了农村试点示范的先河。
现实价值思考: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改革时需要小步试探,通过试点来积累经验。作为湖南省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及农宅合作社改革试点,常德汤家山村在全省率先推出以归园居农宅合作社为平台、以“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创新改革模式。近年对接旅行社100多家,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吸引了200多人回村创业,为村民带来300万元左右收入,为大范围推进农宅合作社改革积累了试点经验。
二、科教兴农是推进乡村建设的保障
在黄墟农村改进事业试验里,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尤其是当地农民能力的发展,这种理念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十分先进的。
1.寓教于校。在中等教育上,为镇江县立师范学校和县立初级园艺科职业学校提供各类帮助;在社会教育上,兴办了民众教育馆(如图书室、代笔问讯处、阅报处、流动图书车等)、夜校、家庭识字教学点、通俗讲演、私塾及民众识字班、运动场、电影等;在特殊教育上,有残障人训练班、妇女补习班。这些教育理念,即便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现实价值思考: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位因素。如果不能长时期持续对农民的知识进行赋能,农民的眼界就无法拓宽,发展的能动性就无法提升。当前,常德市深入推进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依托常德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积极构建市本级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学校、村(社区)学习中心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在着力提升村(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寓学于技。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冷遹先生在实验区极力推广先进技术。比如,为了抵抗病虫害,推广抗病能力强的小麦新品种;为了家禽养殖多产肉,改良鸡种猪种;为了充分利用江南水塘水池,提倡水塘养鱼;为了节省劳动力推行新式农具等。
现实价值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常德市多年来选派科研院所专家作为农业农村科技的传播者、推动科技创新带动乡村致富的引路人,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深入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每年培养1000名左右农民大学生,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
3.寓费于筹。“钱从哪里来”是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冷遹先生在创办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之初,一律不收学费,并津贴学生膳费,办学经费除中华职业教育社每年补助500元,全部由自己筹集,每年筹款约两万元。1931年黄墟爆发霍乱时,选派毕业生前往镇江弘仁医院学习医药技术的费用均用由冷遹担负。
现实价值思考:社会贤达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是要素导入、筹款筹资、带动致富、招商引资的重要力量。例如:民建会员、湖南德强通信公司董事长彭德强与湖南省温暖工程基金会共募集20万善款在常德财经学校开办“民建·德强班”,用于资助该校会计、计算机、酒店管理等专业的50名2017级贫困新生,每生每年2000元,共资助两年,第三年可以进入该公司顶岗实习并推荐就业,进而实现家庭脱贫。
三、乡村文化是推进乡村建设的根基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和灵魂,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乡村治理也离不开内生性的自治和传统文化的回归。
1.乡村文化是调解村邻关系的重要纽带。冷遹在进行农村改进试验中,非常强调乡村治理中的关系和谐。比如:设立调解委员会解决农村的人事纠纷;设有防务保卫团,负责农村治安;推行禁烟,防止鸦片公害;组织永安救火会,确保农民财产安全;进行农家调查,了解农家实际情况;训练壮丁等。
现实价值思考:当下市场价值观逐步支配农民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以乡情为纽带、伦理为基础的乡村文化准则。目前,亟待突出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对于乡村文化既要传承“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又要摒弃封建文化的糟粕,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积极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体系,切实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乡村文化是凝聚发展共识的精神动力。为了让农村老百姓生活无忧,冷遹先生主持的黄墟试验区十分注重乡贤作用和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比较知名的有设立信用合作社,设立机械碾米、汇款代办点,举行赈灾活动,修筑“双利坝”(蓄洪与灌溉)。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现实价值思考:深入挖掘培育乡村文化,既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凝聚各类人员的发展共识,又可以有效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实现画好最大“同心圆”的目标。此外,乡村文化特别是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第三产业发展资源,充分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并逐渐产业化,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增收致富。
冷遹先生主导的农村改进事业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尽管因战争而中断,但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当下,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更多探索性工作,冷遹先生的乡村建设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