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
——民建常德市委会在2022年市政协全会上的口头发言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助于提振中小企业信心,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更好地促进“六稳”“六保”,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市工业经济整体走过规模扩张阶段,正处于升级突围的关键拐点,亟需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填补粗放增长留下的细分“空隙”,从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市政协民建工作组开展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现状
今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会发布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报告显示,目前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力、竞争力、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按照计划,工信部“十四五”期间将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小巨人”企业、10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同时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近年来,湖南省围绕制造强省重点领域,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作已连续6年写入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目前全省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7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2家,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
近年来,我市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下了大功夫,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强化梯次培育。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后备库,每年培育 200家后备中小企业入库,认定发布 50至100 家市级小巨人,择优推荐60至80 家申报省级小巨人、10至20 家申报国家小巨人,形成“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二是推动企业创新。开展常德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行动,两年来,全市270余家中小企业实现“破零倍增”,授权发明专利近400 件,5家企业获批全省“破零倍增”标杆企业;三是配套高质服务。开展“两上三化”行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建立全市工业企业融资需求台账,实行多渠道、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建设,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一条龙、最省心”的服务。
自2019年全省启动申报以来,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总量增长有来势,但欠优势。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家,其中2020年6家、2021年8家、2022年6家,全省占比5%;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3家,其中2019年31家、2020年21家、2021年31家、2022年60家,省内占比6.7%。虽然总体逐年递增,但在全省份额较低,与长沙(28.51%)、株洲(10.27%)、岳阳(7.73%)存在不小差距。
2.行业结构有变量,但欠质量。近四年间,我市获批企业表现为“传统产业递减、新兴产业发力”。但同时,新培育引进的符合新趋势、拥有新技术、地处新赛道的企业较少。以目前累计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3家企业为例,机械制造类占到49家,其次为新能源新材料20家、食品生产类20家、生物医药类17家、电子信息5家,而获批国家级的企业则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材料化工领域。
3.企业储备有干劲,但欠后劲。近年来,我市通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搭建助企平台、推进数字赋能、提升品牌价值、保障资金供给,在引导和培育企业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全市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余家,计划在2025年前筛选培育300家。在大力筛选后备“小巨人”的同时,受申报条件趋严、优质企业边际效应逐年递减、基建和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培育入库的可选企业越来越少。
二、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调研我市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等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分析,我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存在欠优势、欠质量、欠后劲和问题,不仅有历史遗留的结构性因素,也有经济下行的现实因素;不仅有企业缺乏战略布局的自身因素,也有政府服务聚焦不准的外部因素。
1.历史问题与现实困境相互交织。一是产业结构带来的裂变难题。常德历史上有粮仓、 酒市、 烟都、纺城、茶乡美誉,是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轻工业集聚地。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相比,天然不具备裂变专精特新的优势。二是产业链融通受阻。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离不开本地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在技术、数据和平台方面的赋能。从我市近年蓬勃发展的新型储能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等产业配套情况看,对本土中小企业配套依赖程度低,“大手牵小手”能力不足。同时,我市“大院大所”较少,国企与民企的业务严重脱钩,“国企带民企”难度较大。三是经济下行造成转型动能不足。受疫情持续影响,企业设备和原材料采购、销售物流通道受阻,叠加大宗原材料价格暴涨、基建和房地产市场下行,全市200多家企业正常业务开展和市场拓展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中联系、建材、化工等行业亏损风险加大,投资信心受压,企业更多考虑保生存、保运转,对于投项目、搞研发、扩产能的预期和动能下降。
2.政府服务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一是人才缺口较大。首先,高级人才引进难。企业缺乏人才远景规划,政府对人才分类引进的政策较为粗放,高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其次,企业育才成本高。人力成本平均占公司销售收入30%,外出交流深造平台和机会少。再次,院校供给不足。我市5所高等院校培养的制造类、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类、科研技术服务类人才岗位匹配指数(市场主体户数÷毕业生数)仅为15、6、15,远远满足不了市场主体需求。二是融资渠道单一。首先政策性资金支持不足。受化债影响,我市可用财力不足,尚未安排专项资金,也无长沙、株洲等地市安排的足额奖补资金,同时产业基金投资本土企业不多。其次信贷配置有待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金需求明显高于传统中小企业,研发周期长、短期盈利难,但银行授信时仍将企业规模作为参考,授信规模有限。反观株洲市,自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从40亿元跃升至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88%到突破3.07%,率先在全省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补贴、众创空间运营补贴、创新创业导师补贴,并开通全省第一家市州股权交易分所。再次市场化融资渠道受限。融资租赁财务费用、民间借贷利率较高,种子基金条件比较苛刻,加上主板、科创板门槛较高,我市企业上市融资难度不小。三是研发平台紧缺。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特征,对研发和实验平台依赖较高。受限于企业体量和资金,企业难以独立承担高昂平台建设费用。同时,我市尚无针对某一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的行业基础性、通用性研发平台,针对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研发要素整合方面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政策指引和构建。四是政务服务欠优。当前政策供给对新兴领域成长性企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场景供给不足,缺乏高水平差异化的精准服务。虽然我市建立起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但主要是普惠性服务,在化解发展中遇到的行政问题,将企业从繁杂的政企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力度还不够。同时在帮助企业捕捉寻找市场信息,整合完善科创服务、工业设计、智能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平台上仍需进一步发力。
3.短期生存与长远布局艰难取舍。一是聚焦思维不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十年磨一剑”的战略思想,贪大求全、规模崇拜心理较盛,易受多元诱惑,真正专注主业集中度、深耕特定领域、进行战略性坚守、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的较少。二是长期思维不足。有研究统计,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投入是行业平均水平2倍左右,拥有的专利数量超过行业均值的5倍。受利润空间压缩,投资信心受压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处于微利甚至是维持的边缘。为了维持现有利益,不愿意从长远的角度进行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国际思维不足。外向型经济是我市短板,中小企业全球化思维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专业外贸公司、专供海外的专业市场,存在海外信息不足、产品集散不足、销售渠道不足的难题,很难带动跨境市场活动。
三、对策建议
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一个体系工程,不仅需要从微观层面逐一破解问题,更需要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从产业生态角度进行宏观布局和主动蓄能。
1.聚焦未来趋势,明晰“朝哪走怎么走”。当前,我市首要是树立“长沙可追、株洲可学”的信心,改变过去“符合条件、被动入库”的做法,积极向“前瞻布局、主动蓄能”转变,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每年获批国家级“小巨人”8家以上、省级“小巨人”5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一要明晰培引方向。重点从两个层面:纵向上,需要形成“种子孕育”“培育辅导”“入围提升”3个层次的梯次配备;横向上,需要突出“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份额提升型”“人无我有名片型”“新技术新趋势赛道起飞型”3类企业的谋划布局和筛选。二要优化培引方式。一方面抓好“培”这个根本。专精特新“小巨人”发育形成的重要规律性特征,是主要根植和裂变于本土重点企业。建议将工作重心适当向“培强”转移,通过政策引导本土重点企业的核心业务逐步剥离,集中在“四基”领域发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领域)。另一方面突出“引”这个补强。在做好老乡招商、以商招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资本招商在招商活动中的权重,强化同红杉、越秀、高瓴等国内头部投资公司合作,提升产业资源导入的实效。三要细化培引方案。将“一图两库两清单”作为培引的主抓手,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一图”,即专精特新“小巨人”裂变成长导图。“两库”,即本地种子企业培强库、外地企业招商库。“两清单”,即部门责任清单、企业需求清单。
2.聚焦企业需求,实现“要什么给什么”。市场主体关切始终是政府靠前服务的方向,建议参考长沙“三真模式”(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支持、真情实意帮扶)和宁乡“三一模式”(一年一库、一企一策、一季一访),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对味”“解渴”的政策服务上。一要回引一批契合“专精特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有眼界、懂技术、能实操”的专业人才是专精特新企业最迫切需求。建议梳理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储备库,参照省做法出台“专精特新企业人才10条”,参照青岛经验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德商猎聘行动”,重点吸纳一批有乡恋情节的“两籍”人才返常(籍贯为常德、学籍为常德的在外优秀企业家和工程师)。二要构建特色融资服务体系。专精特新企业具有资金需求大、研发周期长、短期盈利难、担保能力弱、“沉没”风险大等特点,必须在融资上实现创新。要给予财税支持。建议设立1000万元/年的专项资金,进行产业引导、配套奖补。要加强金融服务。制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方案,为其配套低费率政策性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以及专精特新贷、专精特新险、融资租赁等专属金融产品。要吸引资本介入。建议成立常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子基金或联合成立天使基金,打造“耐心资本”,重点投向本土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后备企业。要促进上市融资。抓住北交所成立带来的业务机遇,联动优质券商,为符合条件的“小巨人”提供上市顾问、IPO保荐承销、募集资金监管等服务。三要导入第三方服务资源。培引一批第三方外包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互联网+”应用、信息咨询、研发涉及、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市场开拓、法律咨询等服务,让企业腾出精力聚焦主业。四要提供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政务服务。围绕企业家反映的突出问题,梳理制定服务企业的“十个必须、十个不准”,形成常德营商环境的惯例。建立“专精特新”专属服务区,实行“服务专员制”“顾问制”,专人做好贴身服务。
3.聚焦申报条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申报国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需要多项基本条件和优先条件,对于我市的短板条件,建议实行靶向管理。一是针对主营收入下滑问题,应着重于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如:供应链方面,加快搭建覆盖全市、链接全球的物流供应链信息网,整合优化物流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多拼车、拼船机会。产业链方面,推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原材料保供对接服务。用电方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合理安排错峰用电,重点保障专精特新企业供电需求。二是针对专业化程度和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较低问题,建议实施“一退两进”工程。“一退”,即围绕调整市级后备企业经营方向出台专门政策,引导企业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确保主营业务达到70%以上。“两进”,即通过设置专项经费或统筹宣传经费、活动经费,用于补贴企业进驻全国知名媒体平台的宣传费用,支持企业进驻国内外大型展会、供需对接会、新品发布会、投融资峰会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前30位或省内前10位。三是针对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建议市、县两级科技、工信部门设立专项引导或奖补资金,引导企业自建或与产业链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创新联盟。建议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发明专利布局,建立常德市核心技术专利池。建议借鉴日本和澳大利亚经验,柔性引入“技术咨询师”“管理顾问”,通过行业内先进技术合法外溢对我市企业的技术改造,将企业的生存压力转化为倒逼转型的动力。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